摘要: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近年来,一股“汉服热”在年轻群体中悄然复苏,他们穿着汉服出门逛街、宣扬传统文化,伴随着或异样或赞许的眼光,他们努力在现代潮流中寻找着另一个文化环境里的自己。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近年来,一股“汉服热”在年轻群体中悄然复苏,他们穿着汉服出门逛街、宣扬传统文化,伴随着或异样或赞许的眼光,他们努力在现代潮流中寻找着另一个文化环境里的自己。

眼前的韵秋, 身着翠绿对襟小衫,配一袭霜色齐腰长裙,手持团扇,妆发素雅,宛若古代走来的娉婷女子。

韵秋今年21岁,刚刚大学毕业,是重庆汉服爱好者群里的一员。早在学生时期,她对汉服的喜爱便已在同学中出了名。“我从大一就开始穿汉服出门,上课、逛街、参加活动,从最初的不适应到现在穿着汉服去领优秀毕业生证书和毕业证,大家都慢慢接受了这样的我,连颁发证书的副校长都夸赞说很好看。”

不过,和身着汉服的形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学习土木工程的韵秋如今是一名整天泡在工地上的女汉子。简单的T恤仔裤,彰显出青春的另一个模样。“这两面都是真实的我,偏安静但不内向,看起来很娇弱其实很强大。”韵秋这评价自己道。

在面对人们对穿汉服的质疑时,韵秋的“强大”表现得尤为明显。“我曾经穿了交领形制的汉服去九寨沟,听到有人在我的旁边窃窃私语,猜是不是民族服装。我于是主动去告诉他们,这是我们汉民族魏晋时期的服装,并耐心解释汉服的样式和特点,议论的声音顿时变成了赞美。”韵秋说,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遇到不理解,最好的方式便是大大方方说出来,既不会让双方尴尬,也能更好的传播传统文化。

今年18岁的如也坦言,自己两年多前进入汉服圈子,就是被汉服的美貌所吸引。“受电视剧、仕女图的影响比较大吧,女生最开始大多是喜欢隋唐五代时期的齐胸襦裙,颜色明丽、大气飘逸,随后陆续喜欢其他的形制——齐腰襦裙、袄裙、曲裾等等,认识越多,越发现汉服的独特魅力。”

如也称,自己曾经见到一位60多岁的阿姨,身穿明代流行马面裙,绣工精巧,华贵异常,再次被汉服的美所震撼。“不同风格的人穿不同形制的汉服,各有各不一样的美。”

靠平时省吃俭用的零花钱,如也买来了几套自己最喜欢的汉服。“一开始是不敢跟家长说的,怕他们觉得我不务正业,毕竟现在还是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但是通过几次交流,告诉他们汉服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让他们也了解汉服、喜欢汉服,现在他们也开始支持我了。”

不仅是来自父母的理解。如也还和班里几个同样喜爱汉服的同学一起组织了一场汉服文化主题班会。“老师、同学都表现出来很大的兴趣,尤其是我们展示了各种形制的汉服后,很多人都想尝试穿穿。”如也笑着说,毕业的时候,拍完了正规的毕业照,她又和几位同袍一起拍了汉服版毕业照,为青春留下难忘的回忆。

学播音主持专业的紫鸢说,感觉自己更适合生活在古代。“12岁时受闺蜜影响开始接触汉服,接着便对一切汉文化的东西感兴趣,学古筝、古琴、笛子,做首饰,为古风的小说配音……

好像是为了让自己更古典、更配得上汉服,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古人吧。”紫鸢打趣道。

第一次穿汉服出门,紫鸢觉得自己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自豪感,那时,距离她第一次接触汉服已经过去了3年。“大概因为这是我们自己民族的服装吧,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在里面,这和穿其他任何一件衣服都完全不同。”

做首饰,是紫鸢当下的一大爱好。在网上买来材料,自己一步步摸索、设计,颇为耗费心力。“想到能给自己喜欢的汉服装点上美丽的首饰,觉得辛苦一点也是值得的。”紫鸢介绍,一般做成一个简单的簪子大约需要制作大半天的时间,遇到设计复杂的就需要几天不等了。“做首饰最难的就是缠线,不管多大的簪子,都不能看到一丁点线头露出,所以十分考验耐心。”

格子,是一名新媒体编辑,也是一名汉服爱好者。格子说,今年去西藏林芝赏桃花时,自己特地带去的汉服引起了不少人的围观,甚至有摄影师来指导怎么拍照。“很多人会问,是不是在拍戏?也有人直接举起了相机,可能是觉得很新奇。希望以后,随着汉服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这样尴尬的情景会更少一些。”格子说。

重庆某汉服爱好者群群主奕南,曾经在北京学习动漫专业。回到重庆后不久,他发现重庆的汉文化推广前景看好,于是结合自己的专业,设计服装、组织汉文化活动,现在群里的成员已有800余人。

“我们定期会开展一些汉文化推广活动,比如

平时周末,汉服爱好者们也会有类似雅集的小聚会,弹琴、品茗、闻香,在浮躁的社会中,寻找一丝宁静。

图为雅集一幕。

图为汉服爱好者参加动漫节。

图为汉服爱好者乘坐地铁。

图为汉服爱好者在高校表演舞蹈《长恨歌》。

图为花朝节一幕。

图为汉服爱好者弹奏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