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图标 汉唐服装网

中国戒指,为什么没成为流行的服饰风俗

摘要:在当代中国的婚宴喜礼之上,新郎、新娘为对方戴上一枚戒指作为结婚的信物,已经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不过,把它搬到咱们中国人热闹的婚礼宴席上,只能算是中西结合的产物。而当我们揭开中国戒指的历史,却发现了另一些 有趣的故事在西方,戒指最初由…

在当代中国的婚宴喜礼之上,新郎、新娘为对方戴上一枚戒指作为结婚的信物,已经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不过,把它搬到咱们中国人热闹的婚礼宴席上,只能算是中西结合的产物。而当我们揭开中国戒指的历史,却发现了另一些….有趣的故事在西方,戒指最初由印章变成结婚信物。

戒指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方,戒指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装饰品,也与它的最初用途—用印有关。相传,古埃及的法老们喜欢将代表权力的印章随时带在身上,但总拿在手里很麻烦,于是一个聪明的侍从制作了一个圆环,这样就可以把印章戴在手指上,那大概是公元前32世纪时的事。20多个世纪过去后,直到古罗马时期,官员们还把刻着肖像画的印章戒指当作权力的象征来佩戴。据说王公大臣们觉得法老的印章戒指挺好看,纷纷效仿,这种精美的首饰很快风靡四方,而且戒指在西方很早就有了确定婚姻关系的功能。

None

古代中国人哪会拿戒指作定情信物,他们习惯用更私密也更浪漫的物件,比如红叶。相传唐时有一位名叫于佑的书生,在皇城外的御河旁拾到一片从宫墙内漂出的红叶,上有诗一首:“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红叶谢,好去到人间。”于佑如获至宝,也拾起一片落叶,回了两句诗:“曾闻叶上红怨题,叶上诗题寄于谁?”放在河里漂回。于佑最后终于娶到了那位写诗的宫女,传为千古佳话。这片红叶便成了书生与女子之间的定情信物。藏于深宫的宫女在一片红叶中题诗寄情,将叶子托于流水流入世间,于是,结成了才子与佳人的姻缘。

None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年男女之间的定情物要么是浪漫的红叶、红豆,要么是随身的佩玉、香囊,一旦交予对方手中,这本是寻常的物品便不再平凡,倘若香囊内还装有一缕割下的青丝,那便是寄托终身最笃定的誓言。

None

那么,同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戒指,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装饰习俗呢?作为中国传统饰品的指环的历史则显得单薄许多。

或许,是因为看重华美的头饰和雅致的佩玉,中国人忽略了大袖

另外,如果汉代《五经要义》中的记录确实,戒指自古具有避忌帝王御幸的特殊意义,那么,“戴戒指”的确是个应该谨慎而为的事,也就不会成为流行的服饰风俗。

None

我们翻开一部庞大的“中国服饰史”,似乎只有原始时期先民们的骨质、石质、角质等古朴材质的指环最为醒目,与众多古老的装饰物一起,共同体现着古人类的智慧。

而此后,中国服饰史上最显华彩的篇章,就属于历朝历代不断发展的女子头饰、男人带饰了。自秦汉始,女子的头部就盛加装饰,比如著名的“

而中国自古有“君子必佩玉”之礼,男子宽衣博带之上被精心调配出的各式带钩、佩玉,组成了一部样式丰富、工艺精美的带饰史。

None

也有学者从婚恋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其原因。就像西方人绝不会轻易摘下自己手指上的结婚戒指,如果魏晋时传入中原的戒指的婚恋功能得到普及,相信有着那么高超的首饰加工工艺水平的中国人,也会创造出一片同样华丽多彩的戒指风景。

然而,这个“胡俗”并没有像胡舞、胡乐等其他西域文化那样融入中原文化,发展成一种延续不断的婚姻习俗。因为在古代中国,它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None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并不是男女个人的私事,而是家族、宗族的大事,男女两家要交换的重要“信物”则是婚书和聘礼。

也正因为这样强大的、顽固的婚姻礼制,使古代人对爱情一向隐晦,不事张扬,即使男女双方有情,也是极私密的事,那些以贴身的玉佩、荷包、绢帕作信物联系一双恋人的故事,我们也只能在戏曲中有所见识,这些故事可以说都是古代中国人对男女自由恋爱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婚姻状况的无奈。

None

黄正建先生认为,“戒指与婚姻的联系是以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自由恋爱为基础的,只要中国古代的社会不允许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只要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没有根本的改变,具有定婚意义的戒指的使用就不会发展起来”,因此,“戒指归根结底属于外国文化范畴,不能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直到近代,西方的婚姻形式、婚恋文化影响了中国人,戒指,这枚小巧精美的金石饰品取代了玉佩、香囊,逐渐成为中国人光明正大的婚恋的信物。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