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图标 汉唐服装网

浅析中央“传统文化”文件与汉服界之关系

摘要:今年1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向社会公布,引起传统文化各界的高度关注,也在汉服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今年1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向社会公布,引起传统文化各界的高度关注,也在汉服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当然,也有个别误读或牵强附会,这是正常的。因职业原因,对这类文件接触较多,本文试从汉服界如何准确理解并运用好该文件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看法,希望给同袍和社团有所裨益。

(提示:本文后三个部分更重要)

None

先说文件性质。前段时间(看到中医圈在转)有说国务院出台此文件,这是明显不对的。熟悉政策的人都知道,党政一起发文件,那么前者是更核心更主要的。2月7日中宣部领导就该文件答记者问(这篇新闻对于正确理解这个文件非常重要),也说得很清楚:2014年以来,中宣部会同有关部委,起草制定了这个文件。可见,该文件的意识形态意义大于行政管理。

再说文件规格。在咱国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或党中央or国务院单独印发)文件,属于最高规格——比如,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就是此类。而中央部委印发的文件规格就低得多了——如,教育部2014年也印发了一个《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中央部委印发的文件长这样

而规格介乎二者之间的一类,就是两办文件(或中办or国办单独印发),虽然也代表中央最高精神,但应该看得出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并没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辣么重要哦。并且,人民日报没有配发评论员文章,随后也没有官媒显著报道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

None

实话讲,我第一眼看到这个文件还是惊喜的,翻了一下内容,也觉得非常难得。虽然这几年有的部委文件或多或少提过弘扬传统文化,但中央文件专门讲传统文化还是第一次。除了首创性之外,该文件还有几个明显进步:

一是用词大胆。众所周知,官方文件行文谨慎,创新极难。但该文件出现的新词汇之多确是罕见的。比如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及神韵、绝学等,也许1921年以来都没有在正式文件中使用过。

二是涉及门类多。文件中提到了传统文化非常多的门类和方面,如诗词、民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戏曲、体育、节日、历法、节气、生肖、饮食、医药、服饰、武术、文物、典籍、园林、诵读,多达几十种,十分难得。

三是对传统的评价更高。第一、第二部分讲了很多对传统文化赞美的话。过去讲封建糟粕多,后来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次则增加了“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这个新提法。“礼敬”一词的使用,已表达出了明显的倾向性。

总之,该文件对传统文化界确实是一大喜讯、重大利好。这里边也有汉服界多年来努力的结果——《答记者问》谈到文件制定背景时就说了:“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大增强,基层和民间的参与面很广,参与主体很多,形式载体多样,总的势头很好。”客观说,这里边一大半与我们同袍的努力有关。

2014年,人民日报首次对汉服活动及社团专题报道

None

废话扯完,说点实际的。欢欣鼓舞之余,仔细研究文件里的概念、内容、观点,还是值得我们好好玩味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杂糅概念你看懂了吗?【 中华 】=不只是汉文化(不过文件对少数民族文化着墨极少,可见其倾向);【 传统 】之涵义,从文件内容看,还包括令人意想不到的红色革命文化甚至学雷锋;而【 优秀 】,则包含了摒弃不优秀文化之意,只有“优秀”的才能列入“传承发展工程”——那么,文件认为哪些才算“优秀”的呢?判定标准是什么呢?

答案——就在《答记者问》第5个问答里。“……,主要看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能不能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使之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可见,该文件仍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而非学院派叙事表达,亦不是欣赏认可传统文化本身的价值。

因此,我们会发现,文件所倡导的“传统文化”,集中在理念(第二部分)和技艺(第三部分)两大类上,形而上上不到宗法、哲学、宗教,形而下却又对饮食、服饰等器物层面一笔带过。为什么成语大会、诗词大会这么火,明白了么?

穿上汉服的才女武亦姝成为汉服界新女神

None

然后说回到略受冷落的“服饰”。服饰问题虽然只写了一句,但能够出现在这个文件里,也很不错了,说明高层认识到了国家代表性服饰缺位的问题。然而,文件真的在支持汉服吗?

“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细致分析这唯一一句,至少有四层意思:(1)这是中华民族服,甚至会是国服;(2)节庆或礼仪的时候用;(3)需要“设计”,不是把古代现成的拿来用;(4)是“系列”,肯定不是一款,甚至不只是主体民族的风格。

这才是红果果的事实啊。好在目前这个计划还不明确,是个待填的筐。用不用汉服,用多少元素,现在还难有定论,很可能与其他服饰有个此消彼长的竞争过程,还真的需要大家继续努力才行(2014年北京APEC的新中装就是官方的一次小小尝试)。

新中装”未能像2001年APEC唐装那样流行起来

不止如此。文件和《答记者问》中还有几处于汉服运动不利的表述。比如在回答文件制定背景时,中宣部虽然肯定了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但有一句很扎我心:“但是,……,有的还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简单复古的现象。”文件在核心部分也提到了“不复古泥古”(第3条第3段)。毋庸讳言,这几句委婉的批评和提醒,应该是主要冲着咱汉服界说的。

None

当然,不必担心和悲观。文件几乎处处都是辩证的,只要全面地、准确地领会,趋利避害、趁势而上,我们的事业必将更加顺畅。给汉服界特别是汉服社团,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这个两办文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思想(既是习大大提的,更是文件提纲挈领之要害)。《答记者问》对“双创”有清晰的阐释,那就是“把握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私以为这句话对今时今日的汉服运动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2)汉服活动要注重融汇互通。多与文件中明确倡导的“节俗文化”“礼仪文化”(第12、13条)等相结合。作为文化志愿者进社区(第18条),作为传统文化传播者进校园。有条件和能力的,可以参与幼儿、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为高校的传统文化必修课担任助教(第9条),这些项目国家都是很支持的。

近日,汉服北京志愿者走进校园向留学生讲授汉服知识

(3)社团负责人应有一点政治敏感性。像山东、福建、西安这类地区,政府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较为支持汉服,相应的项目、资金、宣传的机遇就会较多,社团可以很好地借力发展,不知晓或不会用则甚为可惜。像北京、新疆这类地方,各方面管控相对严格,就需要避免踩红线,勿因一时不慎给社团甚至整个复兴事业造成损失。

(4)有条件的地方和社团可更加重视国际交流与海外传播。汉服走出国门,那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凝聚华人华侨的纽带,既避免了官方对民族问题的担心,更契合国家增强软实力的大战略,经常会取得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极佳效果。从漂泊英伦的璇玑女神,到惊鸿中外的纽约大屏幕,事实已多次证明这一点。

(5)最后,不要有依赖思想。这也是我一贯的观点,不论是“政”还是“商”,都可以成为汉服复兴的助力和帮手,但真正的主力必须也只能是我们同袍自己。发文或是不发文又能如何?支持抑或不支持又能怎样?媒体恶语相加、路人白眼相待的年代咱也都挺过来了,只要我们不迷失方向,不分化瓦解,必定会越走越好。文件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咱们也是人民啊,人民群众力量大嘛。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