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是一对80后夫妻,她叫方哲萱,他叫刘翔。三年前,他们离开北京,在苏州太湖边的东山镇觅得一处江南园林后开了家私人书院, 孩子穿汉服学国学,尝试体制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他们是一对80后夫妻,她叫方哲萱,他叫刘翔。三年前,他们离开北京,在苏州太湖边的东山镇觅得一处江南园林后开了家私人书院, 孩子穿汉服学国学,尝试体制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汉服是中国人飘逸大气的风骨化身,刚出大学的方哲萱曾为汉服写下诗篇《我为汉服低呤浅唱》,方哲萱和刘翔便是因汉服和这首诗结缘。
2006年,在北京做记者的方哲萱,遇见到北京游学的王财贵教授, 王财贵教授推广读经已十年。“既然全国有那么多孩子在读经,十年前读经的孩子已经长大,他们读经后的人生经历怎样呢?”方哲萱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调查。采访遍了她能联系到的所有孩子。
方哲萱说:“基本上我采访到的每位孩子和家长,他们都对读经感激不尽,后悔读得太少。虽然他们不能保证说,优秀就是因为他读的经。十年前采访的孩子,我现在还在跟踪,我看着他们从中学到大学到结婚生子。他们的人生不能说多成功,但他们都有一种幸福感,我觉得这个可能是读经带给他们的。”
结束两年的读经调查,方哲萱深入地了解了读经教育,也从王教授的采访者变成追随者。
选择在苏州太湖边开这个书院,是因为当时方哲萱怀孕了,她想在山有水的地方,孕育宝宝。读经教育原理就是让孩子接触经典。先是接触经典的环境。然后才是经典的著作。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一出生,就看到灰暗的天、钢筋水泥和霓虹灯。
后来夫妇俩在太湖边的东山镇,找到了一个私家园林。但租金昂贵超出想象。小夫妻俩压上全部家当和结婚礼钱凑一年房租。方哲萱说当时也在想风险是不是太大?但后来又想人生有些事,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反正社会到不了饿死人的地步!
搬进书院后一个月,女儿阿澈出生。书院也招到了第一个学生,是做饭阿姨的孩子。
夫妻俩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时,书院却很神奇地招满了学生。方哲萱说:“很多人都不认识我们,甚至没看我们身份证,就让孩子跟着我们。这在现代社会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方哲萱反思为何书院能如此顺利:“在人和人已完全丧失信任的时代,世人却能和我们君子相交,因为经典教导我们君子坦荡荡。大家读经时发心做君子,最终做君子的心在书院达成共鸣。”传统教育重视人文教育,强调对人格的培养,这正是现代教育缺乏的。
方哲萱说:“我做教育并不是为了让我的孩子成什么?而是我可以在这过程中了无遗憾!”先是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负责,然后才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负责。只想在体制教育之外,尝试教育的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