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要的难道仅仅是某天早上起床,看到所有人都穿上了“汉服”吗? 换句话说,所有人仅仅只知道有这么一种服装叫做汉服,仅此而已。且不论大家穿上的衣服是否是 符合形制的 “汉服”。

撰文:哈尔滨冰城汉韵汉文化促进会 云理

笔者按:以下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 诸多不足,欢迎各位同袍指教。 云理感激不尽。

空闲之余,针对近期一些同袍(主要是新同袍),以及部分地区或网络上的国学宣传组织提出的一个想法。即:“为了整个群体的发展,我们需要快速提升知名度。” 对于这一观点,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说实话,这个问题有些老生常谈。无论何时,大多同袍都认为——迅速扩大影响力是让汉服得到更多认可的快速途径。但随着汉服活动无数次走入媒体的视野,大型活动多次成功举办,同袍们无数次鼓足信心。很多问题也争相浮出水面。

当然,同袍们的出发点是好的。都希望整个群体,即汉文化复兴志愿者,可以更多的走入人们的视野、让更多人了解。他们建议让更多名人穿汉服,在各个领域提升汉服的知名度。从而,促进整个群体的发展。我赞同这个观点,但它存在着不小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要的难道仅仅是某天早上起床,看到所有人都穿上了“汉服”吗? 换句话说,所有人仅仅只知道有这么一种服装叫做汉服,仅此而已。且不论大家穿上的衣服是否是….符合形制的 “汉服”。

像古琴。很多人都知道我们有这么一件乐器。而琴曲呢?不一定听过。款式呢?不一定认识。 其中的文化内涵呢? 大概除了学琴的,爱琴的,大部分人群并不知晓。

如果汉服成为了古琴一样的存在。那么 ,所谓的“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就不知道从何谈起了。

十余年的发展,全球同袍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但是诸多问题也由此引发。形形色色的影楼商家,打着汉服旗号,出售着劣质、不合形制的“汉服”。坑害着还不了解、却又抱着热情的新同袍。

汉社等歪曲、抹黑同袍的组织或个人,甚至境外的反动势力也将目光投向了汉服复兴。利用汉服,谋取利益,或者实现政治目的。当然,还有一些自以为是“同胞”,而实则仅空喊口号、偏激盲信的人。

这些问题,随着媒体一次次的报道,在不断悄悄放大化。比如:前阵子,长沙某高校穿“汉服”抵制洋节的新闻,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在它引发人们思考的同时,同袍们十分无奈,图中的学生们穿着的并不是汉服。各地各色事件的发出,汉服开始逐渐变成了替罪羔羊。

有同袍这样感叹,难道我们十年的努力就是“从前媒体管汉服叫古装,现在媒体管古装叫汉服”吗?

None

这些问题反映出来,仅仅让公众知道,有汉服这个名词。到所有人都可以真正的认识“汉服”,这条路我们还要走很远。2014年笔者曾有幸参与到汉服全国普查线下调研活动,从我收到的反馈问卷来看。 对于汉服,觉得它是汉朝服饰的民众仍占有很大的比重。另,附上最终数据:

None

仅看民众对于汉服认识的状况,我觉得,从同袍自身出发,也有不完善之处。我们很难让每个媒体在报道的时候,都能正确的阐述我们想要表达的、我们知悉的内容

一个被人为消灭、屠杀,几乎灭绝数百年的事物,仅仅经过短暂的提出由归于沉寂的事物,十多年来我们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已尤为不易。我们不应要求十年、二十年就复兴一切,我们应求的是更多的耐心、更多的积淀.更好的提高同袍群体的素质与修养。

现下,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媒体资源,都已经远超当年。而越是如此,我越觉得这恰恰说明,我们将要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同袍的数量有限,我们整体对于汉服的认识还存在诸多差异。直白地说,我们并没有掌握足够的话语权,来应对更复杂的情况。

每次大型活动带来的诸多争议,都能暴露很多问题。同袍的声音,是否还不够响亮?我们是不是还缺少更多实干者?

很多人,空喊口号,观点落后而陈旧。 偏激而显得无知。缺乏自主思考能力。早期的思想,需要后辈的充实与革新,需要我们延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不是继续重复一些空洞的口号。 正如很多人在批判《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应该是提升同袍整体的素质,巩固消化已有的成果。在原有思想上,在各个领域、阶层,更多的说出自己的心声: 理性的,独立思考的,有根据的见解。 消除一些民众及部分“精英圈层”对群体的偏见。(有些偏见本该避免的,只是他们选择性的把一些偏激者当作同袍。把存在的一些错误,当作全部。或是把影楼装当汉服)我们只有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传递更多正确的声音,才能在未来更复杂的局势中,不失城池。

着实害怕,假如有一天,“同袍”群体迅速膨胀,更多商家无序涌入,民众穿着所谓的“汉服”对于汉服的解释,定义的权利,都不再由同袍群体拥有。那样,我们的影响力或许扩大了.但相伴随的,是更多的失去,我们的努力到了那时,才叫真正的化为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