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只说壮族抛绣球,从来没有听说蓝靛瑶也抛绣球,然而,它不仅与壮族相媲美,而且别具格。聚居在巴马西部山区和凌云、百色、田阳、凤山等县市交界的蓝靛瑶每年春节前后,农历月前后以及秋后农闲时节,男女青年都有互相邀约聚集在起唱山歌、抛绣球的习惯。般县际乡际相邀居多。抛绣球,既是种高尚的文娱体育活动,又是青年男女互相交往,增进友谊和了解,进而谈情说爱、寻找对象的良好时机。抛绣球是有几个程序的,发邀请(限花),回复,会集,对唱、抛球、野餐、入户坐堂、进餐、对歌,分别。
非遗项目因其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大多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非常适合文旅展现。在东台西溪,我市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董永传说”,依然在影响当下的人群。在东台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内,恋人依然遵循着“结婚要拜老槐树”的传统,园内穿汉服、抛绣球、射箭、投壶、拜老槐树等活动,给人们带来既传统又喜悦的体验,带动了整个西溪景区的发展。在2020年的本报联合景区举办的“结婚要拜老槐树”的活动中,相关话题在微博上形成900多万点击量。
抛绣球的另种民间形式是男女分为甲、乙两队,甲队选出两名歌手抛绣球至乙队并唱首壮歌,乙队接到绣球后派两名歌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球送还甲方,并回歌首,如此循环往复。参加“送球”、“还球”的歌手般都是七步成诗的民歌高手。另外还有种形式就是在场地上立高0m左右的木杆,杆顶钉有中间挖成圆洞的木板,男女分列两旁,将球投向圆洞,以穿洞而过者为胜。
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飞砣也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绣球是姑娘们用手工做成的彩球,以圆形最为常见,也有椭圆形、方形、菱形等。绣球大如拳头,内装棉花籽、谷粟、谷壳等,上下两端分别系有彩带和红坠。人们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以娱乐身心,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
蓝靛瑶男青年,欲向别村发出邀请,必须事先了解该村未婚女青年的情况,以全村未婚男青年的集体名义,向别村的未婚女青年发出“限花歌信”(花,瑶语意为妹)和谢情信。此信以长达数米,宽3~5厘米的长条大红纸,用毛笔(或水笔)小楷竖写(自右至左),信分上下两部分,通篇以歌为信,每句七字,“限花歌信”60句,“谢情信”56句。歌信非常富有文采,其开头几句大意是:“我们把全部韵情意倾注在这彩条上,让春风带着它送到你们的家乡,像月里的嫦娥样美丽的姑娘啊,请你们用娇嫩的金手收下细读。”接着叙述他们对姑娘们的仰慕之情和欲到女方村寨抛绣球、对歌之意,并提出会面的时间和前往的人数。歌信写毕,就由专人送到女方村寨交给村中最有威信的未婚女青年,该女青年收到限花歌信后,即召集村中的姑娘商议,该不该应邀接待,并将此事告知村中的父老,取得父老的同意和支持后,才回信,回信的格式和来信相同,但内容不同,表示欢迎对方光临。回信后,姑娘们就着手用绸缎、布料和彩色丝线精心绣制绣球。绣球由块不同颜色的四方形布料缝制,共有五个角,每个角都接上5条长5厘米、宽.6厘米的红、绿、蓝、黄、白的绸缎,使之抛起来飘飘扬扬,绚丽多姿。抛绣球日期到,男女青年喜气洋洋,穿上节日的盛装,尤其未婚女青年,打扮得光彩照人,而且提前到歌场等候。当双方走到起互相问好后,就开始边唱歌边抛绣球。
在古代,有些地方有个风俗,当姑娘到了婚嫁的年龄,就预定于某天,这天般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姑娘抛出个绣球,谁得到这个绣球,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当然,姑娘般会看准意中人,把绣球抛到他身上,以便他捡到。在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轿,轿顶上要结个绣球,意图吉庆瑞祥。壮族抛绣球的习俗,宋、元时代就已有之,最早记载于千年前绘制的花山壁画上,但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制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狩猎中应用。后来,人们将飞砣改制成绣花布囊,互相抛接娱乐。到了宋代,逐渐演变成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其盛况如日中天甚为时行,据宋代诗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土俗岁极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砣”。用古兵器“飞砣”命名的五色彩囊,便是后来的绣球了,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的记述更为明显:“男女目成,则女爱砣而男婚已定”。现“抛绣球”仍在广西百色、柳州、南宁、河池等地区广泛流传。其中尤以靖西等南壮县份为最著名。
抛绣球比赛时,将绣球抛过9m高的`杆上直径为m的彩环就可得分,因此抛绣球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抛绣球比赛是在无防守、无进攻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要抛过规定的高度,运动员除了具有很好的个人技术之外,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准确的判断力。抛绣球时通过手握提绳转腕,使球获得定的初速度,速度由慢到快,当达到最快的匀速状态时,手臂大绕环周,顺着球的惯性,根据自身与木杆间的距离、位置,选择合适的出手角度,伸臂,抖腕,送球出手,绣球只有获得合适的速度及角度才能以抛物线的轨迹,顺利准确地穿过所设置的彩环。
正好遇上了特定节日的“抛绣球择女婿”的活动,瞬间炒热了全场,尝试抛绣球的旅客更加地愉悦,毕竟是第次体验到,虽然小编并没有参与其中,但是家人们给予的反馈深深地感受到两个字:好玩!充满魅力的旧州古镇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有趣的历史文化,还找到了种“心静自然凉”的新鲜感觉,可堪称“避暑胜地之”。
抛绣球作为壮族人民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广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定的社会性、民族性、实用性及趣味性,这无形中增强了此项目的吸引力,而美丽的绣球和其乐融融的歌声更使人有种心动不如行动的感觉。抛绣球技术动作简单,易于掌握,它能促进人们的友谊,起到以球传情、以球传神的作用,其中的奥秘是不可言喻的,只有加入这项活动中才能体会到它的魅力所在。抛绣球不但具有社交娱乐的作用而且能锻炼人的体力、意志,提高人的灵敏性和身体素质,能培养果断、坚毅、自信和积极向上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抛绣球绣球最早是古代的种兵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在狩猎和战争的运用的兵器逐渐演化成为传情达意、娱乐身心、竞技强身的绣球。据了解,在东南亚的越南、缅甸、泰国和南美洲墨西哥的部分地区,当地的人民也有制作绣球、将绣球作为吉祥物馈赠亲朋好友的风俗。墨西哥人制作的绣球比较小,颜色鲜艳,通常只有6瓣。每逢佳节或贵宾来临,好客的墨西哥人就会给客人或长辈馈赠绣球,代表吉祥如意。泰国当地的居民将绣球视为佛的替身,认为经常佩带有驱邪健体的功效。至于“抛绣球”这种民俗为什么消失,(其实我觉得并未完全消失)应该是这种取婚行为如同比武招亲样,是种相对极端的行为,偶然性强,古代封建社会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流婚姻是不容草率的。所以,我觉得这种寻配偶的方法还不会被封建主流社会所接受,所以最后没成为主流民俗,故逐渐消失。其实像《西游记》唐僧他妈抛绣球,卖油郎独占花魁等,都是文学作品,存在着艺术夸张,不是封建社会主要的成亲方式。我们姑且把这种成亲方式当作古代童话般纯真的浪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