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着力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化及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和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具有奋发进取的勇气和发展创新的活力,才能克服艰难险阻坚定执着地走自己的路,才能积极扩展对外文化交往,在世界风云激荡中站稳脚跟。这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None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000多年的沧桑岁月,中华民族在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勤劳的中国人民坚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通过诚实劳动获取财富、建设美好家园。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是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包括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安民富民、道法自然等内容历久弥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训中所蕴含着的丰富哲理、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都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在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着“有志者事竟成”的意志力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人们世代传诵、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中,包含了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样坚忍不拔、催人奋进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无数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前赴后继,在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时同仇敌忾。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他们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背负民族大义而进行的救亡图存的斗争,激励着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

从根本上说,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始终怀抱坚定的文化自信,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我们所熟知的《可爱的中国》一文中,方志敏面对江山破碎、国弊民穷的中国,依旧怀着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他写道:“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就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正是这一份坚定的信心,让他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憧憬着有一天国家会得到自由和解放,“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

今天,他所憧憬的时代已经到来,“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变革和创新的过程必然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它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同时,“以古人之精神,开自己之生面”,这也是文艺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因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

从近年来一些热播的电视节目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的活力和魅力。《我在故宫修文物》穿越时空隧道,打开尘封往事,将作为皇家藏品国之瑰宝的精美文物展现在我们眼前。《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巧妙地将成语和诗词结合在当下流行的猜词竞赛中,使优秀传统文化重归大众视野,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放松娱乐的同时充分体会汉语言文化的精髓,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没有明星大腕,没有话题炒作,这些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文化品位、文化内涵、文化责任、文化担当。因为“节目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当然,我国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糟粕性的东西。因此,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站在今天审视我国传统文化,会发现它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也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因此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处理好传承和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总开关,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条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当前形势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需要深入挖掘其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其生机与活力。

None

我们的文化自信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牢固的现实基础,它既来自于历史文化传统(包括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升华;也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来自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

毛泽东曾经特别谈到,“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他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中国人民的文化”的这种复兴,为中国人民找到自身发展的正确方向、为重新确立起文化自信开辟了道路。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开拓奋进的现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持和倡导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自信,对烽火岁月中孕育形成的坚忍顽强的革命文化保持自信,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保持自信,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自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革命文化传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能够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是同中国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将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导航定向。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精神层面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长期滋养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中华民族有着悠久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无数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屈原虽遭放逐,仍眷恋楚国,心系故土,以祖国兴亡、人民疾苦为念,书写爱国诗篇。陆游盼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