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男性汉服服饰发展史,恰似一个男人的一生,简单中却带着一份沧桑。从最开始的天真无邪到后来走上社会,不断被社会大染缸浸染,从而迷失方向,自以为是,最后经历世事,在挫折与现实中成长,变得成熟稳重儒雅质朴。
虽然整个过程没有那么惊心动魄,但是这些细微变化中所蕴含的哲学,却值得我们深思与细细品味。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变化,反而将一个男人的成熟过程甚至一个朝代的兴衰史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表面不动声色,内心五味杂陈。
这就是宋朝男性服饰的发展史,从简单到复杂,最后再次回到简单,可是宋朝这个国家则是从小康走向富裕最后变得贫穷以至于永远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由此看,似乎服饰发展与国家命运之间紧密结合?为了更加清晰明了的搞清楚这个问题,接下来我将带你走进那些硝烟弥漫的历史往事细细解析。
一、历史背景
宋朝前期的工业发展程度十分惊人,比如纺织业。宋朝的丝绸制造远远超过唐朝,这离不开当时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
从政府支持角度而言,两宋时期官营丝绸生产规模庞大,比如京城设有绫锦院、文思院、 内染院、裁造院、文绣院等大规模的官方制造厂,每个厂工人上千,架织机三四百,这样的规模,在今天都算得上中型企业。
就经济发展而言,宋朝前期尤为突出,根据史料记载,在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的时候,宋朝全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的西欧(400美元)。
由此可见,在宋朝初期,人们有着富裕生活,而且生产力水平跟得上当时人们需求,从而为宋朝男性服饰发展奠定基础。
二、宋朝男性衣服发展史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成为皇帝,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在宋朝初期,由于刚刚经历过唐朝的繁华生活,又经过五代十国的混乱萧条,赵匡胤在治国方面十分讲究勤俭节约,所以这个时期男性衣服的整体风格就是比较淡雅朴素。
太袓服用俭素,退朝常衣絶袴麻鞋,寝殿门悬青布缘帘,殿中设青布缦。—少虞《宋朝事实类苑》
从宋太祖开始,宋朝经历了总共319年,期间男性衣服的变化主要如下:
1、冕服
冕服,属于一种礼服,主要是皇帝在举行重大仪式的时候才穿的衣服,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不让穿的,所以我们在此不做着重分析。
脱衮冕服裘,以明天道至质,故被裘以体之。—《开宝通礼》
臣等详大裘之制本以尚质,而后世反以尚文,故冕之饰大为不经。—《宋史•舆服志》
2、袍衫
除了冕服之外,就是袍衫,袍衫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大袖袍衫,一种是紧身袍衫。大袖袍衫的大袖袍有前襟,左衽或者右衽,腰间通常束腰带,显得更加端庄典雅。
大袖袍衫一般分为圆领袍衫和方心曲领袍衫,圆领袍衫在当时通常会固定搭配直角幞头(身份不同长短不一,下边会具体分析)与长靴,主要属于宋朝时文官公服(宋朝也叫常服)。
凡朝服谓之具服,公服从省, 今谓之常服。—《宋史•舆服志》
方心曲领袍衫属于当时的朝服,地位仅次于冕服,后来被立为制服,凡是重大朝会或者仪式,都必须穿这种袍衫,此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朝。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宋朝的武官与文官衣服区别不大,不像其他朝代区别明显,因为宋朝担心武将夺权,所以形成一种“重文抑武”之风,通常武将在宋朝都被叫做“儒将”或者“儒帅”。
由于“重文抑武”的影响,在苏东坡(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时期特别流行士大夫服饰,文雅质朴,长袍飘舞,最显著的特色搭配就是东坡巾(方形四边,棱角突出),此配饰因苏东坡经常披戴而得名。人们借此表现自己对田园山水以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流露一种从容闲适与儒雅之风。
紧身袍衫顾名思义就是穿起来紧身,腰身小,袖口也比较小,并且两侧开衩,方便行动,穿这种衣服通常搭配靴子(履),腰间依旧束腰带。两边之所以开衩,是为了平时穿着活动方便,这种服饰多少受到一些胡服影响,出现于1004年北宋与辽国达成澶渊之盟后的时间段。
由于受到契丹族的影响,这种紧身袍衫一度发展成充满民族特色的衣服,甚至成为宋朝的奇装异服,后来受到皇帝限制,比如:
临安府风俗 ,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 习为边装 ,声音乱雅 ,好为北乐 。臣窃伤悼。今都人静夜十百为群, 吹鹧鸪,拨洋琴 ,使一人黑衣而舞, 众人拍手和之 ,伤风败俗, 不可不惩 ,诒禁之。—《绩资治通鉴》
尤其是宋徽宗(公元1082年—公元1135年)更是多次对胡服(汉族以外的服饰,当时主要是契丹和女真人)进行限制,史料有记载的宋徽宗在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曾下召:
京城内近日有衣装杂以外裔形制之人 ,以戴毡笠子,著战袍 ,系番束之类 ,开封府宜严行禁止 。—《能改斋漫录》
皇帝以此来限制外来文化对汉族服饰的入侵,经过诸多明文规定,这个时期的衣服从复杂与追求奇异的风格逐渐转变。再加上后来宋朝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公元1127年发生的靖康之耻,直接导致北宋灭亡。经受过金国女真人的无尽侮辱之后,宋朝人民对女真人恨之入骨,服饰也刻意避免有女真人的风格。
另外一件就是公元1141年,南宋与金国签订的《绍兴和议》,这是一个丧权辱国,还要割地赔款的耻辱条约,为了签订这个条约,赵构把岳飞等名将进行处置,引起民间巨大轰动,宋朝人民对女真人彻底绝望。
经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宋朝男性服饰最终从紧身袍衫回归大袖袍衫,并且一直沿用,没有发生过多变化。只是大袖袍衫始终受到宋朝“重文抑武”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喜爱儒雅之风,再加上看着宋朝走下坡路,很多有志之士都选择归隐田园,所以这个时期的大袖袍衫主要风格就是清新淡雅,追求自然之美。
3、褙子
说完官员以及帝王之家穿的衣服,我们再说一说普通老百姓在宋朝时的穿着。
老百姓通常也穿紧身袍衫,为了干活行动方便,除此之外就是褙子,这在宋朝是一个全民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穿的服饰。男士穿褙子一般是当做便服来穿,主要喜欢这种服饰轻松舒适而随意。
宋朝褙子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直领式居多,袖子有宽窄两种,通常是长袖长衣身,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腋下与背后有飘逸的带子做装饰,看上去更加自由自在。
通过以上对宋朝男性服饰发展史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宋朝男性服饰的发展就是从最开始简单的大袖袍衫发展到后来契丹人以及女真人文化入侵,形成相对复杂的紧身袍衫甚至奇装异服,又因为受到靖康之耻以及金人逼迫签订的《绍兴和议》等割地赔款的耻辱影响,最终回归质朴儒雅的大袖袍衫。在这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并存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衣服就是褙子。
总体而言,这个变化过程并不复杂,可是其中包含的辛酸以及哲理,又值得我们深思。
三、宋朝男性服饰配饰
宋朝是一个比较讲究的朝代,由于程朱理学的影响,人们对礼制要求十分苛刻,所以衍生出很多较为复杂的制度,包括男性服饰的配饰,就是其中的一种制度。
1、幞头
宋朝男性的幞头佩戴样式,直接说明这个人的身份以及地位。幞头分直角幞头、曲角幞头、交角幞头和无角幞头四种。
其中直角幞头根据长度分为长角与短角,长角长至三尺,短角短至一尺,长角为官吏专用,短角为侍从使用。
当时宫廷中的乐队伶官戴花装曲角幞头,看起来更加具有艺术造诣,交角幞头为武官、仪卫所戴,无角幞头就是更低一级的公差、 仆役所戴,一切明文规定,平民百姓不允许戴。
随着时代发展,最后幞头逐渐演变成官员头上戴的帽子,并且一直沿用下去。
2、笏板
笏板是当时臣子上朝面见皇帝时用的东西,主要用来记录皇帝的语录或者朝会中重要事件,用途相当于今天的笔记本。
虽然物件不大,可是价格不菲,并且严格根据官衔来使用。六品以上的官员上朝拿的是象牙制作的笏板,九品到六品之间的官员拿的就只能是木制的笏板。
3、佩鱼
“佩鱼”也叫“鱼袋”,是一种用金银装饰的类似鱼形状的佩袋,文官穿公服挂在腰带后边,主要用途就是与公服颜色搭配,显得更加符合礼仪制度。
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搭配不同颜色的公服,比如穿紫色公服就要搭配金饰鱼袋,穿红色公服则搭配银饰鱼袋。
鱼袋只有文官使用,当时的武官没有机会使用鱼袋,也不允许使用,被发现就属于违规,会被处罚。
4、戴花
春色何须羯鼓吹,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杨万里《德寿宫庆寿口号 其三》
这个应该是宋代男性服饰当中最具特色的一种配饰,一般都是女性才会戴花,但是宋朝皇帝臣子都喜欢戴花,应该与当时士大夫的田园之情有关。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痩,无竹令人俗。人痩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这首诗就是表现出当时文人志士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一种尚雅之风,戴花的习俗应该与此有关。
四、宋朝男性服饰颜色
宋朝男性服饰的颜色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上没有他们自己定义的自由,因为完全要根据自己的身份来定义颜色。
仁宗天圣三年诏: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宋史舆服制》
最开始的时候皇帝是这样规定的,九品到七品的官员公服穿青色,七品到五品的官员公服穿绿色,五品到三品穿红色,三品以上穿紫色,那个时候紫色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后来到了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改制,将青色去掉,改成九品到六品穿绿色,六品到四品穿红色,四品以上穿紫色,可以看出来这时候是要简化很多。
除了公服之外,民间服饰主要还是崇尚简单颜色,比如当时的“天水碧”颜色,一度成为宋朝染织业榜首之色,因为它与当时人们“尚文”的整体社会环境相适应,所以很多文人志士都喜欢这种颜色。
除了“天水碧”之外,白色在宋朝男性服饰中也比较常见,比如很多诗句中都有所描绘。
料想裁缝,白自土春衫薄。—蒋捷《白苎》
总体而言,当时男性服饰颜色就是以素净为主,追求儒雅之风,没有唐朝那么五彩缤纷,也许这正是宋朝最真实质朴的模样,也是宋朝留给这个世界的伟大遗产。
结语
一段宋朝男性服饰发展史,虽然风格清新淡雅,但是整个过程却充满了民族的隐忍与成长,与周围国家的不断冲突,造就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也是因为与周围国家的冲突,让宋朝演绎了一段从富强最终走向屈辱再到灭亡的兴衰史,而这个兴衰史告诉我们的道理十分浅显易懂,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