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图标 汉唐服装网

荐书 | 《汉服通论》从实践到理论,为“汉服”言说奠定理论根基

原标题:荐书 | 《汉服通论》从实践到理论,为“汉服”言说奠定理论根基

「中国服饰」每日推送

设置“星标”及时获取最新推送

《汉服通论》是我主要负责编写的第二本关于当代汉服文化复兴的书籍。如果说第一本《汉服归来》指向的是汉服复兴的过去,即2016年之前的13年间,在中国乃至海外华人社会中发生的汉服复兴大事件都有哪些,“汉服”这一被现代人建构的名词和基于古代一脉相承、典型样式的服饰如何被越来人所认识。那么这一本《汉服通论》指向的是汉服复兴的现在,究竟汉服是什么?什么又是汉服?“这个概念”来自哪里,又包含了哪些范畴,在现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就是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的意义。

汉服通论

首部现代汉服理论通识书

“汉服”的悖论

建构主义实践与本质主义理论

但是在5年前真正动笔之时,才明白这是何等的艰难!因为不论是对于汉服本身的概念,还是汉服复兴的实践方向,甚至关于汉民族本身的发展史,十七年来的正向解释几乎都是一片空白。在过去的很多阐释中,更多的是反向指代,如“汉服是明末清初剃发易服前的服装”“汉服不是旗袍”,即使对于汉服所赋予的文化符号、文化象征的意义,更多也指向了古代汉服的思想与内涵,如“服章之美谓之华”“冕服采章曰华”。但对于现代汉服是什么,这里的“汉”来自哪一阶段,“服”又包含了哪些范围,传统是传自哪里,接续的又是哪一部分等,自始至终都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而这时我也更加明白了,为何社会上曾有很多人反对汉服,也不理解汉服复兴运动,甚至有“要是把汉衣冠追溯到绝对正统的时代,我们最应该穿的是兽皮、草裙”“中国历朝历代服饰风格不一样,从古至今都不存在汉服这个说法”等质疑言论。大学毕业后,大概开始明白了一些,这也不能怪外人的不解与困惑。而是因为“汉服”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论匮乏,而且复兴实践活动与理论解释之间存在着悖论——对于汉服的制作、穿搭和活动是充满了建构主义色彩的,比如“汉元素”的设计,“汉式时装”的演变,又或者是现代人所设计的穿着汉服的礼仪行动,如集体成人礼、婚礼、毕业礼,都是根据现代人们的社交属性所创新的。也就是说,汉服的“理论”,一直是局限在具有本质主义色彩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不仅以“唐制”“唐风”“宋制”“宋风”来划分汉服的各类风格, 还不断地以文物考据、名物训诂进行倒推,要求必须与古人的服饰一模一样,如果不一样的话,就是不符合形制的“改良汉服”“仙服”“影楼装”。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分离,更是成了世人们看不懂汉服的重要缘由。

商家制作的仿唐仿五代裙

图片源自《汉服通论》,左图雅韵华章汉服提供,模特璇玑,授权使用。右图璇玑本人提供,授权使用,摄影:甄雨湘。

在写书的过程中,也时不时会想起当年那些嘲讽汉服的人们说过的话:“汉民族服饰?我就不信你们这些小孩子们真的能够自圆其说,建设一套与之匹配的汉民族服饰理论。”但是越是有过嘲讽和不解,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就更要去做,去完成,去做好。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只有汉服这一事物,能够正面解决汉族没有传统民族服装这一问题。只有与之匹配的汉服理论,才能够正面反应21世纪发生在中国社会的文化复兴现象。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让汉服真正成为我们现代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传统文化复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当代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文化符号。

汉服理论建构之难

懂汉服却不能唯懂汉服

但说起来容易,真正动笔写起来却是格外艰辛。因为我们要做的汉服理论,绝对不是用历朝历代的古代服饰史来解释,更不能用历史上的文物和文献来评估,否则现代汉服复兴依旧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复原实践和还原实验。这里重要的是重新定位在汉民族这一社会实体的民族服饰,注重服饰在民族文化和思想大框架下,结构的演变与传承,这才是可以为现代中国人所用的汉服,才是可以在一脉相承脉络下实现自我演化与更新的汉服理论。只有建设完成汉服理论,才能够为未来汉服活动的发展争取到更多平等对话的权利和能力。这也是汉服发展历程中唯一的出路。再难,也绝不能畏惧,更是要咬着牙坚持。

在写作过程中,也渐渐明白,为什么迄今为止汉服都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因为太难了。这不仅要懂汉服,还不能仅仅懂汉服,一定要跳出服饰本身,才能够真正地重构这套汉服理论,这个难度要远远大于服饰本身的考据与训诂。在这四年的过程中,我与张梦玥、刘荷花前后看了有近千本书,还有数千篇的文献,涉及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从中国古代服饰史、各类文献、文物的款式训诂书籍,以及网络上大量汉服爱好者们的研习作品中,寻找到汉民族服饰的共性,以及各类款式的结构演变思路,梳理出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现代化接续脉络,实现对古代汉服的梳理归纳和现代汉服的传承发展,最终完成了这本可以呈现给世人的《汉服通论》。

褶裙、马面裙、帷裙式抹胸

图片源自《汉服通论》,重回汉唐提供,授权使用。

我也相信,这本书写得也许还不够完美,特别是涉及到命名、演化等内容,更是需要继续推敲,也许还存在有错漏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证,毕竟我们的理论功底、写作能力、视野格局都有限,但我们希望以此书作为现代汉服理论研究的一个开端,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汉服、喜欢汉服、在日常生活和礼仪场景中应用汉服,也期待更多人能够真正地认识汉服的来处与去处,推动我们的传统文化获得新生。让这源自历史、基于传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熠熠生辉,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我们无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

回首初心

以汉服为载体走出一条文化复兴之路

近年来,很多人会发现“国潮”“国风”悄悄在年轻人中兴起,汉服、国风音乐、戏腔歌曲、水袖舞蹈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喜爱,成为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典型标志。有很多人也不理解,年轻人怎么就喜欢了呢?甚至一些媒体追逐而来,纷纷开始报道年轻人的“文化热”。但是殊不知道,当代的“国风热”背后,诸多部分都是与汉服复兴密切相关。

可以肯定的说,正是汉服的复兴,让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传统音乐、传统舞蹈被更多人所关注,只是这一次它们被赋予了新的名字“国风”!这是因为汉服复兴走出的是一条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它充当的就是那个文化符号,让更多年轻人从这件文化符号开始,不论穿或不穿,都可以轻易的关注到背后的文化内涵,汉服不止是一件衣服,而是文化复兴的符号。

清明节传统祭祀礼仪祭奠黄花岗烈士

图片源自《汉服通论》,广州市汉民族传统文化交流协会提供,授权使用。

写书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想到2005年时一位普林斯顿大学老师的话,当时他说:“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崛起到一定程度,它需要一场文化复兴。而回首历史上的文化复兴,它都需要一个符号的复兴,通过这个符号的复兴,带动整个文化的复兴。就像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这里的复兴不是历史的重搬与复古,而是旧有文化的新生。今天,中国这场文化复兴的符号已经出现了,它就是汉服……这个符号的复兴不会一帆风顺,它需要一批先驱,率先的身体力行去推动它的重生,这个过程步履维艰,这批先驱们更会被公众们认为是’疯子’,但是若干年后,他们会被重新定义。”

这就是当下的汉服复兴运动,更是Z世代对于传统的理解与传承。换句话说,若想关注并深刻理解Z世代的“国风”潮流,又或是缘何传统文化复兴或在年轻人中开始,那么还是从什么是汉服开始了解吧。因为,汉服复兴的本质不是古装复原,而是走出以汉服为符号的一条传统文化复兴之路。

第一届中国华服日

图片源自《汉服通论》,第一届中国华服日演出图,共青团中央提供,耘耘众生拍摄,授权使用。

最后,如果问我在写完《汉服归来》和《汉服通论》后,我还会做什么,那就是第三本,是基于2017年我的博士论文《现代社会中的传统再建构——以汉服复兴运动为例》所改编的书籍。也将根据汉服复兴18年的成绩,进一步明晰汉服复兴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未来又将会何去何从,这将是未来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最鲜明的那个符号,这本书将指向汉服复兴的未来。

以汉服为符号,走出新时代的文化复兴之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真正把祖先的智慧穿在身上,骄傲地跟世人们说,这是我们的文化!这便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于我而言,待到两鬓苍白、步履蹒跚时,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这一生为汉服复兴拼尽了全力,不辱于祖先、无愧于后代,这就足够了。愿古衣今裳,与时偕行。

杨娜 北京

2021年11月

出版信息

作者介绍

汉服通论

兰芷芳兮

杨娜

法学博士(社会学专业),就职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兼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理事会员。2006年起关注汉服运动,留学英国期间主创“英伦汉风”汉服社,连续两年担任 “汉服北京”社团负责人。2009年在中国文化部批准由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执委会主办的“民族之花”评选活动中获得冠军,并以“汉族之花”名义着汉服参加了艺术节,这是汉服首次与55个少数民族服装同台亮相。2009年起,专注于梳理汉服运动的发展历史与脉络,在网络上共发布三版《汉服运动大事记》。2016年出版专著《汉服归来》,2017年起陆续出版合著《华夏有衣》《华夏礼仪》《华夏节令》,在《光明日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服饰学报》《瑞丽》等期刊发表汉服与传统文化复兴相关文章15篇。2019年起在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汉服模特表演”课程。

汉服通论

张梦玥

历史学硕士研究生,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服饰委员会委员,“现代汉服”团队成员之一。2003年参与汉服运动,2005年发表《汉服略考》,为首次正式发表汉服定义。2019年合作发表《从“汉服”到“华服”:当代中国人对“民族服装”的建构与诉求》;2020年“中国华服日”论坛嘉宾;2020年参与央广CGTN汉服系列节目制作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汉服理论。

汉服通论

汉流莲

刘荷花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服饰委员会委员,“现代汉服”团队成员。2003年起参与汉服运动,是深圳汉服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和早期活动主要组织者。自学汉服剪裁制作技艺,分享剪裁知识、传授制作技艺,培养民间裁缝师,并将所学知识上传网络供网友参考。2005年12月于汉网发表《定(自)制汉服量度尺寸基本体位》,为当代量身定制汉服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体位量度参考规范。2011年编写《汉服基本形制与裁剪制作》讲义;2016年提出“现代汉服体系2.0”,曾七次赴马来西亚教当地华人汉服剪裁制作。中国装束复原团队成员,参与的团队作品集《中国妆束》《汉晋衣裳》。

大咖跨界推荐

内页展示

购买链接

扫描二维码购买《汉服通论》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

《中国服饰》

10月刊

扫码购买

精彩推荐:

中国服装协会成立30周年特别报道 | 雷迪波尔:心无旁骛,向内行走

中国服装协会成立30周年特别报道 | 迪尚:从跟随者变成引领者

中国服装协会成立30周年特别报道 | 朗姿:多产业互联协同 争做百年企业

中国服装协会成立30周年特别报道 | 例外 :开启中国设计师品牌先河

中国服装协会成立30周年特别报道 | 特步:顺应“国潮”,发力盛放

▼▼▼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

觉得好看,点个「在看 」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退出移动版